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中国团队研发新技术保护患者面部信息数据

来源:新技术新工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林浩添称,很多患者对个人敏感信息数据的泄露风险存在担忧,某种程度上,这些担忧降低了他们提供研究数据的意愿。患者需要数据保障,眼面部图像去身份化有利于数字医学发展。

林浩添称,很多患者对个人敏感信息数据的泄露风险存在担忧,某种程度上,这些担忧降低了他们提供研究数据的意愿。患者需要数据保障,眼面部图像去身份化有利于数字医学发展。围绕患者面部图像个人敏感信息保护这一科学问题,林浩添等研究团队通过提取面部、眼睑和眼球特征进行面部三维重建,在保留疾病体征的同时抹去个人身份信息的同时,保护了身份信息的不可识别,而且此举无法进行逆向处理。

“Digital Mask”建模过程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供图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供图

眼周生物识别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中最独特的子集之一,可用于协助构建强大的生物识别认证系统。此外,眼睛是整体健康的窗口,眼周特征与冠心病显着相关,眼球动力学的异常拓扑变化也表明视功能差和视觉认知发育问题,大多数眼病伴随异常眼睑和眼球运动。

团队重点测试了最常见的四种相关眼病,包括上睑下垂、眼球震颤、斜视和甲状腺相关眼眶病,涉及十多种异常行为表型,例如眼睑回缩、眼球运动亢进或不足、代偿头位等。

颜面部可呈现出人体多种生理或是病理特征信息,是临床疾病诊疗重要的判断依据。在数字医学新时代,患者的医疗影像以及日常图像数据,均是临床研究、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的重要信息载体,但同时,面部具有身份识别功能,具有极高的个人敏感信息敏感性,是数字化时代个人个人敏感信息的保护重点。

医疗团队分别对使用“Digital Mask”和未使用“Digital Mask”的病人进行疾病诊断,结果显示诊断一致,通过临床诊断要求。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9月16日电 (蔡敏婕 邰梦云)随着医疗数据逐步电子化,潜在数据管理风险日益增加。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16日称,该中心团队联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戴琼海团队和多个科研机构联合研发新技术,在去除患者身份信息同时可保留用于患者诊断的特征,解决了患者眼面部的个人敏感信息保护和基于眼部图像的疾病诊断需求的矛盾。

上述技术名为“Digital Mask”,通过三维建模,在患者面部仿佛盖了一片电子“面罩”,保护面部信息数据。研究成果于近日在国际医学顶级期刊《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

研究表明,传统的个人敏感信息保护技术(如“局部裁剪”)的身份被识别率为91.3%,而患者在“Digital Mask”的保护下,身份被识别率降低到27.3%。此外,此技术也可抵抗基于彩色人脸图像识别的模型攻击。经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显示,使用“Digital Mask”可以降低患者因面部暴露带来的信息披露担忧,增加他们使用数字医学产品和分享健康信息的意愿。(完)


文章来源:《新技术新工艺》 网址: http://www.xjsxgyzzs.cn/zonghexinwen/2022/0919/615.html



上一篇:新技术如何赋能公共关系?这场论坛汇聚众多传
下一篇:采用新能源,能垂直起降!商飞新技术验证机今

新技术新工艺投稿 | 新技术新工艺编辑部| 新技术新工艺版面费 | 新技术新工艺论文发表 | 新技术新工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新技术新工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